<button id="k0ad9"></button>
  1. <em id="k0ad9"></em>

      <tbody id="k0ad9"></tbody>
    1. <em id="k0ad9"><acronym id="k0ad9"><u id="k0ad9"></u></acronym></em>

      20220720:學習《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專題黨課講稿
      2023-04-16 00:10:00 52

      文章導讀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與共的價值紐帶。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

      (公文快搜[快搜公文] - 2023公文范文免費下載-筆桿子之家)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與共的價值紐帶。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边@是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和2020年10月的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又強調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2021年7月6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再次指出,中國共產黨“堅守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這一系列講話中,習近平明確闡述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本內涵,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出的,超越了國家、民族、黨派等具體主體的差別,以人類共同利益為交匯點,凝聚起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

      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普世價值”的區別在于:一方面,西方宣揚的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忽視了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地理環境、人口狀況等具體條件的不同,實現民主、自由的方式必然有其國家、民族的具體特色和選擇,因而把不具備“普遍性”的特殊性、具體性的東西當作“普世性”的價值來追求。

      例如,美西方國家以多黨制、三權分立、一人一票作為民主的標配,并以此作為普世價值來抨擊他們認為不“民主”的國家,其根源在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及其導致的傲慢與無知。這就是把達到民主的具體方式和途徑混同為“民主”本身。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一樣,實現民主也可以有不同的道路、途徑和方法,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但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卻沒有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闹腔?,因而把目的和達到目的的途徑、方式混為一談。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主同樣是各國人民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實現民主有多種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另一方面,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普世價值所建立的基礎不同,因此其具體的內涵、要求和普適性也有所不同。

      現代西方的普世價值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論的基礎之上?,F代西方主流哲學思潮皆以“理性的人”為出發點,強調正義就是符合普遍性規則的行為,并強調通過合理制度的建立來保證人權和自由。但是,不同的哲學學派從不同的前提和概念出發,卻得出了關于“正義”的不同理解和評價標準。例如,倫理利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按照能最大化地滿足個人利益的規則而行為”;功利主義則認為,“我們應當按照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大多數人利益的規則而行動”;康德的義務論則提出,“我們的義務就是要按照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則而行動”;新自由主義則強調,“我們應當按照建立在每個人都能夠同意的契約之上的公正原則來行事”。以上這些理論在西方社會都有廣泛的影響,結果是西方社會生活的無序與混亂。特別是當涉及現實中的道德和價值判斷時,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意見和紛爭,這不僅會導致社會共同道德信念及社會共同價值觀念的缺乏,使人們無所適從,還會進一步撕裂社會,激化矛盾。

      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A·麥金泰爾在其《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一書中對西方社會的這種現狀提出了批判。他指出,一方面,西方只是注重正義的規則設計和制度建設,而忽視了個體美德的培養;另一方面,西方有關各種正義的理論以及各種關于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價標準,每個人都從不同的前提出發得出了關于“正義”的不同標準,那么到底應該遵循哪一種標準來評價人的行為呢?

      西方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多元且混亂,在社會層面就表現為面對同樣的問題或選擇,人們會根據不同的價值學說給予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評價,出現了墨子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的狀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種社會大眾可以共同普遍奉行的道德觀,那么當社會上有一個人時,就有一種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有兩人時,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觀點;而當社會上有十人時,就會出現十種不同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結果就會使人們以“我高興,我愿意,我喜歡”作為選擇自己行為的理由。這就是為什么西方社會的年輕人中普遍流行著“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的口號。美國曾經對8000名中學生進行了一個抽樣調查,其中有71%的人曾經考試作弊;68%的人曾經動手打人;35%人曾經在商店里偷東西。但是在回答最后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的道德高尚嗎”時,出乎意料地居然96%的中學生都選擇了認為“自己的道德高尚”。這就是“只要我喜歡,沒什么不可以”的思想所導致的混亂,甚至不以這些不道德的行為為恥。這就使得西方所提倡的所謂“自由”成了“自由放任”的同義詞。在處理國際關系和世界事務中,美國及西方國家強權主義、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我行我素”的對外戰略顯然是這種“自由”觀的產物。顯然,這種價值觀無論在其國內還是國際,都不是普世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當今世界,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利己主義,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行徑,任何搞霸權、霸道、霸凌的行徑,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僅根本行不通,最終必然是死路一條!”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墩撜Z》中講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謂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綱領性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2月14日《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重要講話中也曾引用古人“文者,貫道之器也”“立文之道,惟字與義”,說明文以載道、以文鑄魂的重要性。這里的“道”,與“道可道,非常道”中作為終極旨歸意義的“道”的含義是相同的。中國古圣先賢所提出的道德觀、價值觀都以是否符合“道”為標準。因此,認識“道”就顯得非常重要。

      閱讀全文
      (想閱讀完全部圖文內容,您需要先登陸!)
      如果喜歡本篇內容,請贊賞鼓勵哦!
      尚未有人賞贊,趕緊來一個吧
      查看更多>>
      請選擇打賞類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賞贊

      分享:

      微信掃一掃在手機閱讀、分享本文

      關于本文

      本文標題:20220720:學習《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專題黨課講稿

      鏈接地址:http://www.ioyoy.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347644.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推薦
        • 本周熱門
        • 本月熱門
            二維碼

            微信訂閱號

            聯系客服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AⅤ精品影院
            <button id="k0ad9"></button>
            1. <em id="k0ad9"></em>

                <tbody id="k0ad9"></tbody>
              1. <em id="k0ad9"><acronym id="k0ad9"><u id="k0ad9"></u></acronym></em>